日本過去是一個很封閉的國家,政府可以仰賴日本最大企業而自給自足,政府與企業相互聯手制定產業方向,1980年,在政府的幫助與指引下,日本企業橫掃全球市占,也將繁榮帶進了日本國內。
現在安倍似乎在複製同樣的處方箋,日元貶值,并利用多項重大的財政刺激措施,日本股市獲得激勵,日本大企業也心滿意足。政府希望下一步,大企業能夠借由加薪以及增加資本投資,來回饋員工,回饋日本。
20年前這策略大概可以奏效,但是現在情況有所改變,日本企業不再掌握關鍵球,部分原因是他們不再是純日本血統。像是本田汽車,最近被美國以漏報交通事故,被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罰款7000萬美元,紐約時報報導,本田內部處理這件事情的態度,好像只是美國本田的美國問題。
彭博社論認為,這反映日本企業仍是以立即躲避的傳統方式 (文中稱臥倒與掩護Duck and Cover,為戰后美國對民眾面對災難來襲時的反應宣導) 來應對負面新聞。
1979年,本田成為第一個在美國建立生產基地的日本汽車製造商,隨后像是豐田、Nissan、Sony、Panasonic也紛紛到美國生產,以便就近接觸客戶,這個趨勢在2000年日本陷入勞動力老化以及通縮困境時開始加速。
之后,日本國內高工資導致企業向海外出走,日本企業開始往中國、泰國與其他地方尋求低人力成本市場。
很多日本最大企業包括本田,現在大部份的營收與獲利來源都來自海外,他們已經不像是國家資產,而是像其他跨國企業,企業獲利與效率優先于國家利益。安倍經濟學事實上是建立在一個過時的社會契約上。
本田在海外賺的錢愈多,愈像外國企業,在投資日本與日本員工薪資意愿就會愈低,他們可能更愿意拿這筆錢投資美國工廠,或是拿去游說國會要求稅務優惠以及其他好處,除非日本國內需求增加,否則這原則不會改變。
雖然Panasonic決定將部分家電製造產線拉回日本,但事實上,他們只是因為日元貶值,導致他們從東南亞進口半成品的成本增加,所祭出的因應措施而已,日本企業已經不再回應政府干預手段。
前經濟學人編輯Bill Emmott認為,安倍要求企業提高工資的談判只是桌邊秀,真正的議題在于結構改革。但兩年來,龐大的利益團體持續阻礙勞工、農業、能源、稅制、企業法規的改革,日本政府顯然需要重新調整一下這第三支箭。
彭博建議,日本需將焦點從大企業轉移至中小企業,日元貶值增加他們的進口成本,加上通貨緊縮隱憂已經讓中小企業噩夢連連。政府應該支持勞動市場,減稅、減少繁文縟節,建立社會安全網,鼓勵企業家,啟動創業風潮。此外,低關稅可幫助日本企業尋找海外市場。
日本的長期停滯已經讓我們輕易忘記其實日本企業已經完全的全球化。如果安倍要成功,他們的確需要強化企業長處,幫助企業轉型,但他們應該幫忙的對象,絕對不是他們記得的那一些。
本文出自TechNews/黃嬿
推文文章來源:機房監控 http://www.99yxj.com.cn
北京金恒智能系統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7-2020 by Create-china.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未經許可,任何模仿本站模板、轉載本站內容等行為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電話:86+10-62104277/2248/4249 傳真:86+10-62104193-819 京ICP備10010038號-2網站XML
智慧機房
在線體驗